高原破壁者——中国电建四川院藏北电力天路攻坚纪实

发布时间: 浏览次数:119

藏北二通道工程的线路沿G349国道展开,全线路径长度1350余公里,包4二回需穿越40多公里的峡谷峻岭地形。这是中国电建四川电力设计咨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四川院”)迄今承担勘察设计任务中线路塔位最难选、勘测条件最艰难、单基500千伏线路塔位海拔世界最高、作业人员作风最顽强的一项艰苦工程。

 

技术破壁:用专业拆解极限

西藏自治区地处青藏高原腹地,自然资源十分丰富,不仅拥有“中华水塔”“人间净土”等美称,同时也是光伏和水电等清洁能源高地。

 

目前西藏电网500千伏主网架主要沿G318国道东西向走线,横穿西藏中部。位于藏中联网工程以北的藏中至昌都500千伏第二通道工程,同样呈东西走向,被称为“藏北二通道”工程。

 

工程实施后,可以满足藏中地区电力保障需要。同时,可为藏北区域丰富的光伏、风电资源开发送出及后续规划水电接入主网创造条件,优化110千伏末端电网结构,提升电网供电能力和可靠性,促进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

 

四川院承担包段线路同时具备了高海拔、重冰区和陡峻山区的特点。为确保工程设计顺利进行,四川院先后派出以党员骨干为主体力量的4支外业队伍开展终勘定位工作。

 

工程最高塔位位于夏贡拉山顶,海拔5360米,较阿里与藏中联网工程最高海拔塔位5357米又有突破,创造了新的500千伏电压等级架空输电线路最高海拔世界记录。

 

登顶夏贡拉山的时间是6月,登顶队员之一、岩土工程师郭钾回忆,“雪还是比较厚,基本上是要齐膝盖了”。队伍里的“95后”刘奥也难掩激动,“四川院创造了新的奇迹!渺小的自己在公司提供的平台上也能迸发出大大的能量,觉得很自豪。”

 

面前的困难不止最高海拔塔位这一项。线路最艰难的路段约40千米,属于河谷地带,沟谷深邃。河谷两侧地形十分陡峻,悬崖峭壁随处可见,崩塌、泥石流等不良地质区域繁多,对工程选线、终勘外业和施工运维都造成了极大的困难。

 

“这个工程最大的特点和难点,就是它的外业条件、工程建设条件特别困难”,设总邱宗奎介绍道。经统计,该段线路平均档距666米,最大档距1373米,最大高差501米。

 

为了保障线路定位质量,四川院派出以各专业主任工程师为主力的中间检查组,对已完成终勘定位区段成果进行检查,同时对特别艰难路段的线路路径方案、终勘方案进行现场专业指导和协助。

 

工程破局:登山绿上的勘测路

垂直高差50米、坡度80度的岩壁,像一道天然屏障横亘在路径上。中间检查组发现,有的塔位距离最近公路路面高差超过1200米,国道两侧均为笔直山体,难以攀爬;有的塔位位于河对岸,盛夏时节河水湍急,勘察人员难以渡河抵达塔位。

 

经过综合考虑,四川院决定聘请专业登山队指导,对勘察人员进行专业训练和保护。在岩壁比较陡的地方,登山队会先在岩石上打一些铆钉,固定一上一下两根绳索,业余“攀岩”的勘察人员们就用手扶着上面的绳子、脚踩着下面的绳子,一步一步地挪。

 

面对悬崖绳索,第一个迈步的是队里唯一的70后队员刘杰。“在关键的时候是需要挺身作出一些表率作用的。我第一个跟着登山队攀岩,其他队员就会觉得‘杰哥都可以,那我也行’,有一定心理暗示的作用。”外业队驾驶员曾邦辉也在河对岸帮忙,“他们在对岸过悬崖,我一直用对讲机跟他们说怎么走,哪里有踩脚的地方、哪里有缓一点的地方。”

 

但想要爬上80度的几乎垂直的岩壁,能够依靠的只有一根登山绳和自己的力量。“完全要靠手臂力量引体向上,我用尽全身力气爬了30米,最后登山队的队长告诉我,我用了35分钟,还不错”,外业队长龙胜回忆道。

 

外业破胆:悬崖上的心灵重塑

每一次开展比较重大的工程,四川院都会特意安排一些年轻同事参加。“只有参与这些艰苦工程以后,才能够在技术方面有一些突破”,作为岩土主任工程师,刘杰也有对新员工培养方面的考虑。

 

身体的极限之外,更难突破的是心里的坎。27岁的吴晨威,就曾被困在这道坎前,第一次攀爬以失败告终。“我一直这样下去的话,感觉像是来打酱油的。因为我觉得,每支队伍里都有两名测量专业人员,如果一个人上不去,就会影响整支队伍的进度。”经过一晚上的心理斗争,吴晨威在第二天的尝试中成功攀爬。“完成之后有一种莫大的成就感,做到了从来没有做到过的事情。我已经破胆了。”

 

在世人眼中,杜鹃是雪域高原绽放的美丽精灵。可在外业队员面前,这份“美丽”却卸下浪漫伪装,露出最棘手的锋芒——3~5米高的花丛中,横生繁密的枝桠,带来的阻碍丝毫不亚于悬崖。外业队长谢海波直言,路上最不喜欢见到的就是杜鹃花,“它严重影响我们行进的速度。有时候要像游泳一样,把它掰开,然后身体跟头先钻过去。”

 

世间许多事,都藏着这样“美与难”的辩证。那些看起来光鲜的成果,背后是无数不为人知的咬牙坚持;那些被赞叹的奇迹,底下是数不清的细碎难题。就像这条藏北电力天路,大多数人看到的,是光明跨越陡峻山脉的壮阔,却未曾想开拓者们在杜鹃林里钻行的狼狈、在5360米海拔上喘息的艰难、在80度岩壁上步步惊心的攀爬。

 

当技术破壁让高海拔不再是冰冷的数字,当登山绳破局让80度陡峭岩壁变为通途,当队员们的破胆将恐惧碾作脚下的基石,这条天路早已超越工程本身。是把荆棘踏成坦途的勇气,是让阻碍化为勋章的坚韧,更是人类在极限中对光明的执着追寻,是一代又一代四川院人,成就的破壁而生的不平凡力量。

 

藏北二通道工程的每一步攻坚,都深植于时代使命——是对“建设美丽中国”“推进能源革命”重要指示的生动践行,是在中国电建坚强领导下锚定目标的稳步前进,更是四川院开拓实干、狠抓落实的具体答卷。

 

在四川院,这样的开路先锋还有很多:他们把“小家”牵挂藏进背包,将“大家”需要扛在肩头,用日复一日的坚守,把蓝图线条织成现实里的光明脉络。而这条电力天路,是他们用热爱与坚守铺就的万千征途之一。

 

 

供稿单位:

中国电建四川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