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漏电保护:别被这些谣言坑了!(南网产业发展集团南网新能院 欧阳媛、周泓成、黄丽灵)
电,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伙伴”,却也暗藏风险。当绝缘破损、电器老化或环境潮湿时,电流便会“偏离正轨”,引发漏电——轻则使人触电发麻,重则危及生命、甚至引发火灾。应对这一风险的“安全卫士”,正是漏电保护装置。它能在漏电发生的瞬间迅速切断电源,为人身和财产安全提供关键防护。然而,许多人对它存在误解,这些认知误区可能让最重要的安全防线形同虚设。
图1:漏电保护器
图2:漏电保护开关
常见的漏电保护装置有两种:一是装在家庭配电箱里的漏电保护器(图1),守护整个家庭电路;二是漏电保护插头(图2),专为电热水器、洗衣机等易受潮电器“量身定制”。但光有装置还不够,破除谣言才能让其真正发挥作用。
谣言一:“有了漏电保护,用电就万无一失”。
这是最危险的谣言。漏电保护虽能在漏电时切断电源,可若人体同时接触火线和零线,电流没“泄露”到外部,而是通过人体形成回路,此时漏电保护器很可能无法检测到漏电信号,也就不会触发跳闸动作。但持续电流会瞬间通过人体,短时间内就可能引发心室颤动、肌肉痉挛,让人无法挣脱,轻则造成严重灼伤,重则直接致命。所以即便装了装置,也要遵守安全用电规则,比如不用湿手触碰电器、不私自改装电路等。
谣言二:“从没跳过闸,说明漏电保护没问题”。
这种想法同样错误。不跳闸可能是没发生漏电,也可能是装置已故障,无法检测漏电电流。正确做法是每月按一次“试验/T”按钮,若能迅速跳闸,说明正常;没反应就得及时维修或更换。
谣言三:“漏电保护器越灵敏越好”。
这也是大多数人容易陷入的误区。灵敏度太高,电路中瞬间的正常电流波动,都可能被误判为漏电而跳闸,影响正常用电。其灵敏度是经过科学设计的,无需随意调整。
漏电保护是家庭用电安全的重要防线,只有认清谣言、正确使用和维护,才能让它真正守护我们的安全,让电持续带来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