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绿”为笔 与光同行 “两山”理念引领云南院高质量发展
——云南院深入践行“两山”理念,以“光伏蓝”赋能“生态绿”
今年,8月15日是第三个全国生态日,是“两山”理念提出二十周年的日子。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考察湖州市安吉县余村,首次提出“两山”理念。自此,一个令全世界耳目一新的科学论断诞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二十年,沧桑巨变。二十年,山河尽翠。二十年,“两山”理念持续迸发强大能量,开创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引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从理论到实践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二十载“两山”路,殷殷报国情。作为云南省能源电力的“排头兵”“先锋队”,中国能源建设集团云南省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云南院)始终胸怀“国之大者”,牢记“两个初衷”,牢固树立和践行“两山”理念,坚决服务国家战略,执“绿”为笔,与光同行,大力发展绿色生产力,当好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者、推动者和贡献者,以智慧和汗水绘就生态文明建设美丽新画卷。
一座电站折射发展理念,印证绿色蜕变
在库木塔格沙漠边缘的敦煌,一片片光伏矩阵在戈壁滩上铺展延伸,如同一片蓝色湖海蔓延而去。此刻,千年洞窟艺术的灵光穿透时空,一条条输电线路如同当代“丝绸之路”走向远方,敦煌正以“光电”硬实力与“文化”软黄金为双翼,探索出一条资源型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新丝路”。
时间的指针回到2006年,此时的云南院火电业务“激战正酣”、捷报频传,多项火电业务同期执行,正大力推动火力发电向清洁、高效、灵活转型。
但在高质量可持续发展这场大考中,“新旧”动能转换是一道必答题。
“加快新能源发电技术研究,推动新能源业务成为新的增长极”写在了云南院“十一五”规划中。
2006年10月,为适应未来世界能源革命、环境保护的发展要求,加快开拓新能源发电项目市场,云南院从发电一、二室抽调人员成立了新能源技术攻关小组,主要进行风电、光伏发电的技术储备及研究。经过几年的人才储备、技术研发和工程实践,云南院最终成为了率先掌握太阳能发电技术的先行者,培养了一批太阳能光伏发电和产业实施的技术人才,为加速实施太阳能发电项目积累了一些经验。
2008年3月,敦煌10兆瓦光伏并网发电项目被国家发改委列入《可再生能源“十一五”规划》。这个被称为我国首个光伏并网发电项目,在2009年3月进行的特许权招标中,引来了华能、大唐、华电、国电、中电投、中广核、国投电力等58家电力巨头和光伏组件加工企业的争夺,最后由中广核联合体以1.0928元/千瓦时的价格竞标成功。凭借多年积累的技术实力、丰富项目经验以及卓越服务能力,云南院最终一举中标了中广核敦煌10兆瓦光伏并网发电特许权示范项目勘察设计,这是云南院第一个省外光伏项目,以此为开端,云南院新能源业务开始加速驶入快车道。
▲中广核敦煌10兆瓦光伏并网发电示范工程
2009年8月28日,中广核敦煌10兆瓦光伏并网发电示范工程在敦煌市太阳能产业园区开工,我国第一个大型光伏并网发电站建设正式启动。该项目经过一年多的运行,实际年发电量1824.7万度,高出了设计发电量。上网电价1.09元/度,发电成本约0.9元/度,国内第一个光伏发电特许权招标项目在敦煌成功实现了盈利。
中国首个商业光伏电站在此诞生,在国内取得了意想不到的良好的示范效果,点燃了我国光伏发展的星星之火,以国有发电企业为主导的投资商纷纷在甘肃、青海等日照资源丰富的省区抢占优质资源,规划建设太阳能并网光伏发电站,我国光伏发电进入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期。
云南院也紧抓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机遇,在光伏领域多点发力、全面突破,绿色版图持续拓展,奏响了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昂扬乐章。
铺展生态和谐的绿色画卷,建设美丽中国
在西双版纳州勐海县连绵起伏的茶山中,走进勐海县勐混镇益州光伏电站,一场农业与现代科技的精彩碰撞正在悄然发生,一幅智慧与自然的完美融合的全新图景徐徐展开。一片片生机盎然的茶地里,光伏板与茶树相映成趣,“上面发电、下面种茶”,构建出融合发展的立体生态格局,为当地产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注入新活力,更成为推动能源结构与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力量。
这是云南院投资建设的中国首座与茶园结合的“茶光互补”光伏电站,云南院着科技创新之笔墨,在层峦叠翠的茶山上描绘出“光伏+茶园”的绿色发展样板,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时代内涵,让古老的茶山焕发出时代新韵。
科技创新是该项目最鲜明的注脚。一次次科学的实验、一组组严谨的数据,一项项充分的调研结果,为该项目提供了强大的科技支撑。光伏板犹如为茶园撑起的巨型“遮阳伞”,有效缓解了强光直射和暴雨侵袭,为茶树生长提供了更适宜的小环境,有效提升了茶氨酸含量。

▲西双版纳州勐海县益州光伏电站
“新萌的芽叶在适度遮蔽下更显饱满鲜嫩、色泽翠绿。以前我们担心光伏板影响茶树,现在看是多虑了。”当地茶农感慨道。
科技力量的背后是实实在在的民生福祉。板上发电不耽误板下“生金”,项目区域内的茶园得到有效保护和利用,茶产业持续发展向好。益州光伏电站项目建设期,将茶园主干道路进行了拓宽铺垫,路更宽更平,茶叶运输和机器作业更方便了,有效改善了茶农的劳作条件。绿色光伏与生态茶园在此完美相融,土地的综合生态效益得到最大化释放。
“我们现在捞租金、挣薪金、得现金,生活一天比一天更美好。” 这份来自茶农的朴素认可,正是“两山”理念在基层最生动的回响。
益州光伏电站“光伏+茶园”的成功实践,是云南院推动能源电力绿色低碳转型、助力乡村振兴的典范,更是云南院以科技创新深入践行“两山”理念的一个缩影,深刻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丰富内涵--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近年来,云南院始终主动探索光伏和其他产业深度融合的发展新模式,探索出了一条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融合的新路径,成功打造了一批“茶光互补”“咖光互补”“农光互补”“药光互补”“渔光互补”等“光伏+”项目,为同类型、同地区践行“两山”理念,实现高质量可持续绿色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云南院方案”,为建设美丽中国积极贡献云南院智慧和力量。
生态治理与创造价值并行,筑牢生态屏障
目前,云南院正广泛开展防沙治沙、采煤沉陷与光伏融合一体化工程,一片片光伏在促进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同时,成为当地生态治理、经济发展的坚实屏障。
“光伏+生态治理”建设模式实现了板上发电,板间、板下统筹兼顾的特色生态修复、经济作物、造林绿化与技术创新,打造了立体生态修复模式,让沙海、采煤沉陷区变成绿色电能涌动的“蓝海”,有效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共赢。
▲内蒙古能源阿旗特高压外送新能源三期基地80兆瓦光伏工程
在云南院EPC总承包建设的内蒙古能源阿旗特高压外送新能源三期基地80兆瓦光伏工程,成片深蓝色的光伏板如同一片起伏的海洋,而在这片“海洋”的遮蔽下,牧草享受着夏日里难得的阴凉,正旺盛生长,铺就草原的碧绿底色。
而对于当地来说,项目的另一个独特之处更显珍贵:项目采用“草光互补”的生态治理模式,充分利用光伏板遮光、降温的作用,在板间因地制宜种植耐旱牧草,可有效改善沙荒地生态环境。
光伏治沙,正是实践这一新模式的重要举措。
与此同时,云南院总承包项目部还针对项目所在地土壤条件,邀请当地草业专家,确定了黑麦草、狗尾草等一批耐旱能力强、成活率高的品种。鉴于牧草的成活率与光伏板的遮光程度密切相关,云南院与专家组不断优化设计方案,寻找出光伏板倾斜角度的最佳方案。
而在有着“煤都”之称的山西大同,目前正着力向“新能源之城”转型,大同通过大规模规划建设新能源体系,积极推动“双碳”目标的实现,并为中国光伏产业技术进步书写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不久前开工建设的云南院EPC总承包建设的晋北采煤沉陷区新能源基地云冈北540兆瓦光伏工程现场,各项建设工作正如火如荼进行中,蔚蓝的天空下,坡梁沟壑间一排排密密麻麻的蓝色光伏板反射的光线,把一处处山坡变得波光粼粼。
不久的将来,这片两万多亩的采煤沉陷区将被郁郁葱葱的绿色植被所覆盖,大大小小的山梁上,一排排的光伏板,将不断把绿色能源送入电网体系,见证着大同从“煤炭之都”向“新能源之城”转变,也见证着云南院执“绿”为笔,与光同行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铿锵足迹。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这一众多光伏发电工程的背后,正是云南院紧握“双碳”战略机遇,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引领下,深植绿色发展基因的生动写照。新时代、新征程,云南院将牢固树立和践行“两山”理念,以更大决心、更实举措,助力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加快构建新型能源体系和新型电力系统做出更大贡献。
供稿单位:
能建云南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