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9 - 增刊2023年质量管理交流研讨会论文集(1)(1)
P. 99
2023 年质量管理经验交流论文汇编
风电项目投建营一体化项目,东北院主导项目开发并参股,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另外还获得
了中电工程吉林大安大岗子镇二期 100MW 风电项目投建营一体化项目,目前项目已完成可研
报告和项目核准工作,要求项目于 2023 年年底前并网发电。
4.5 加强与规划设计集团兄弟单位的密切合作,特别是项目协同和技术交流方面,做到取长
补短,合作共赢。如加强与广东院的交流学习,争取海上风电业务尽快取得突破。
4.6 加强与院公司其他经营窗口的协同配合,注重多能互补、智慧能源、智能微网和国际新
能源项目的协同开发,通过技术支持,促进项目的落地实施,为院公司的协调发展作出贡献,
同时可以保证我们风电和光伏发电勘察设计业务及早在海外市场取得一席之地。
5 以科技创新助力企业新能源业务快速发展
坚持科技创新,做好技术储备工作。
通过研发形成了属于东北院公司独特的风电消纳技术和源网荷储关键技术路线。研究关
键技术、总结一般性方法,形成项目咨询、开发、建设总体思路,将巩固东北院公司在风电
消纳和源网荷储项目开发的引领地位。
完成了《离网风电场耦合大型电解水制氢系统的要素配比研究报告》、《园区级源网荷
储系统优化配置及主动配电网方法研究报告》,做好新能源消纳等前沿技术的储备,为后续
项目的取得和实施奠定基础。
与天津大学合作,开展海上风电漂浮式基础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果,该成果已取得实
用新型专利技术,可在海上风电可研设计阶段应用。随着我国海上风电大规模的投入使用,
近海资源逐渐趋于饱和,海上风电正逐渐走向“深蓝”。与此同时,海上风电支撑结构形式
也伴随水深变化,从固定式支撑结构到漂浮式支撑结构进行演变。漂浮式海上风电作为一种
能够开发更深、更远海上风资源的技术,有助于扩大对海上风资源的利用范围,突破水深对
立柱式海上风电施工带来的限制,同时也能有效降低施工对海洋环境的负面影响。漂浮式海
上风电的发展动力主要来自于发展需要、资源禀赋、政策激励等多个方面。我国漂浮式基础
的研究已开展多年,目前行业内也已呈现出越来越多企业开展研究的局面。立足于国际市场,
着眼于未来 5 年,当能源转型、应对气候变化,或者战略需要“能源岛”建设时,通过积
极布局漂浮式风电,提前做好技术储备,未来就会拥有良好的发展先机。
6 科学管控,提高项目履约水平
6.1 严格执行项目管理制度,加强项目策划工作,强化领导组织,明确任务分工,细化工作
目标,通过制定切实可行的有效措施,稳步提升项目履约、创效和风险防范能力,塑造中国
能建项目管理优秀品牌形象。
积极推进企业级、项目级一体化管理平台建设工作,制定解决方案和推进计划,实现各
层级项目数据的互联互通和数字化穿透管理。
6.2 开展对标工作,提高项目投标管理水平。收集相关资料,组织对标能建内部先进企业投
标文件,通过对标工作,找出差距,发现不足,向先进企业看齐,通过提高投标项目的管理
水平和设计质量来提高项目中标率。
6.3 开展项目管理体制试点工作,从执行情况来看,取得了一定效果。由于新能源项目任务
明确,人员相对固定,绩效考核相对简单明了;建设周期短,工艺系统相对简明,有利于实
行项目体制;但也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特别是建设用地的变化比较多,由此引起的风机机
位、道路、集电线路、勘测等专业发生重复工作量,个别项目多达 2~3 次,给项目编制预算
带来很大的难度,需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总结和完善。
6.4 整合人力资源,保障工程进度。针对风电、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的工艺特点,利用已有
的人力资源进行专业融合,如总图专业和资源专业的融合;电气一次、二次、照明及通信专
业的融合;暖通与水工专业的融合等,极大地缓解了部分专业人力资源不足的矛盾,特别是
外业工作,如微观选址工作,保障了工程项目设计工作的顺利开展。
6.5 简化设计流程。市场人员或项目经理应充分了解和掌握工程建设方对勘察设计文件不同
的使用目的,工程技术人员依靠成熟的设计手段和工程经验,在设计过程中进行有针对性的
简化,避免所作的细致工作因项目前期工作落实不到位,将来出现大量的重复性修改工作。
设计工作前置。针对政府对项目建设管理的相关要求,配合建设方完成相关工作,如可
研阶段进行微观选址,完成土地预审或征地工作等,做到服务到位。
6.6 开展并完成标准化设计工作。针对新能源项目的特点,组织业务骨干开展标准化设计,
94